中国乡村振兴服务网讯(通讯员 刘景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我国农村产业多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辅以农副产品加工。在种植养殖过程中不断有大量废弃物产生,对农村生活环境有着较大的影响。如何提高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又可减少污染,改善农村环境,是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四川省遂宁市常理镇海龙村靠延伸沼气产业链创出了乡村振兴新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海龙村沼气博览园
据《遂宁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志》记载,1970年,遂宁在凯歌公社二大队(现海龙村)成功试建了一口4立方米的长方形条石结构沼气池。海龙村沼气陈列馆中,就有海龙村第一口沼气池的复原场景。 2022年10月26日,中关村绿色矿山产业联盟陕西代表处刘航军秘书长来到海龙村,当年参与海龙村沼气池建设的泥瓦匠,现遂宁时珍中药材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家银陪同到村里沼气博览园考察农村沼气使用情况。
中国沼气博览园火炬雕塑 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时任泥瓦匠的王家银向中绿盟陕西代表处刘航军秘书长介绍沼气博览园建设情况
中国沼气博览园,占地面积130亩,规划布局‘一院一馆一中心’,是传承沼气文化的重要阵地。作为安居区首批打造的7个文化“中心村”之一,海龙村始终坚持以文化为引领,走好“文化传承、文旅融合、文农互促”之路,着力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推进文农旅高质量融合发展。
上世纪七十年代,为了解决缺柴烧的问题,海龙村大力发展石沼气池,发起了农村地区的“能源革命”。1974年至1975年,陕西、河南、宁夏、湖南等10几个省、市派代表团先后来遂宁考察沼气建设。197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梁家河当知青任大队支书时来遂宁考察学习利用沼气发电、煮饭的经验,当时还是泥瓦匠的村民王家银给习书记介绍了沼气池的建造和使用情况。
海龙村沼气陈列馆 图片来源:川观新闻
时任泥瓦匠的王家银介绍当年沼气池建造和使用情况
王家银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村民大量外出务工,家畜养殖数量锐减,能源需求降低,沼气原料短缺,沼气在海龙村一带逐渐被舍弃。2012年遂宁市在四川省率先建成了沼气化市和农产品产地无公害化市,推广了“生态养殖+沼气工程+高效种植”的生态循环模式。目前海龙村以沼气为纽带,探索出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海龙村地面式沼气工程,和一旁的生猪养殖场连接,每年能处理猪粪污4800多吨,日产气量200立方米,沼气可供村里1号集中安置点及周边80户村民使用。沼渣和沼液作为肥料还田,种植粮食、蔬菜、果树。沼气的使用解决了烧柴火生活用能排放、生活垃圾、秸秆等腐烂产生的温室气体问题。
王家银,当年沼气池修建的泥瓦匠,亲历了乡村沼气的探索、建设、发展,把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带到了中医药行业。川白芷,四川省遂宁市的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王家银正在致力于把这种特色中药材产业化。
海龙村“凯歌公社1974”项目园区乡村旅游基地
如今,海龙村依托中国沼气博览园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和农旅产业,促进乡村文化振兴,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漫步海龙村,只见荷塘莲叶田田,山间竹林阵阵,平坝、坡地粮油果蔬规划有序,一个山清水秀的新农村呈现在我们眼前。
海龙村负责人介绍,将着力把沼气博览园建设为见证历史、传承精神、促进发展的科技综合示范体、农村能源科普基地、乡村振兴示范基地、生态文明实践基地,把“中国沼气能源革命第一村”的金字招牌做实、立稳,引领我国低碳排放生态新农村建设,真正实现绿水青山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美好生态造就金山银山的美好愿景。
责编:韦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