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变迁中的记忆与迷茫,村落:变迁中的记忆与迷茫 - 中国乡村振兴服务网(官网)
返回
中国乡村振兴服务网乡村振兴 • 正文

村落:变迁中的记忆与迷茫

村落:变迁中的记忆与迷茫

散文| 作者:五一

    在岁月的长河中,每一个村庄都犹如一颗独特的明珠,承载着历史的痕迹与人们的生活记忆。我们的五一村,也有着自己的故事,然而,它的村名起源却如同一个隐匿在迷雾中的谜团,我们这辈人已无法知晓它究竟何时诞生。

    老人们口中的往昔,是一幅迁徙的画卷,在我童年记事的那会七十年代初,五一村在原安康县是很有名气的,村民都比较纯朴勤劳、加上土地面积宽阔每年的粮食高产丰收,村民口粮分完后全年向国家上缴公粮占据全县榜首,受到当时的安康行署奖励日野汽车一辆、农用拖拉机四辆,在七十年代算是五一村最辉煌的岁月,村集副业也名点榜首以蚕桑为主,以集体百亩桑园为依托全年向国家交售蚕茧据全县前三名,辉煌的过去之后一九八一年土地到户联产责任,村集体的桑场也随着解散,上缴公粮、缴售蚕茧等村集再也没有这档的荣誉了。

    土地承包联产到户后,部分村民也都以姓氏家族式的相互帮忙,比如农忙或族内谁家的大盘小事等等,五一村村民姓氏比较多、但占据全村姓氏最多的也就是陈姓了,就从我们陈姓说吧先辈们从不同的地方迁徒汇聚于此,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生息。最能说明的是,老祖先的坟冢远在他乡包括我们的爷辈他们也不清楚,如今共祖的联系也在三、四辈之间,,那么也就渐渐淡化。在两年前整村搬迁之前,虔诚地祭祀着同祖太爷以上的祖坟,那是对根的一种缅怀与敬畏。而如今,随着搬迁的浪潮,太爷爷、爷爷辈的坟也随着迁移,这一切似乎都已被切断,仿佛一条无形的纽带,在时光的洪流中悄然断裂。

    同宗同祖的我们,都姓陈占全村姓氏比例的百分之五十,却因 “三门人” 与 “大门人” 的区分,有着不同的境遇与感受。这一字之差,蕴含着复杂的情感。或许,它曾承载着家族中对不同分支的期望,有蒸蒸日上的憧憬,也有江河日下的忧虑。然而,在时代的变迁面前,这些期望与忧虑都变得愈发模糊。

    回忆搬迁前的五一村,那是一幅充满生机与差异的画面。村民们各自为生活拼搏,有的凭借运输业发家致富,有的在建筑领域闯出一片天地,成为了令人羡慕的富裕户。他们的成功,是对生活的勇敢追求与把握机遇的回报。而另一部分村民,没有那么幸运,他们没有特殊的优势,只能依靠最朴实的体力劳动,扛着挖撅和大铁锨,在土地上挥洒汗水,只为了能让家人温饱。他们虽生活艰辛,但也在默默地为家庭撑起一片天。

    然而随着城市的扩张发展,五一村也被纳入城市建没规划,现在己修通了好几条城市道路,西康高铁也在村的附近包括高铁安康西站,我们五一村也规划为安康新门户区,城市建设更需要老百姓极积配合征迁,搬迁后的五一村,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土地,这个曾经农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被全部征收,全村仅剩下寥寥十来户还拥有土地。村民们的身份也随之转变,不再是传统的农民,开始吃起了商品粮。这种不洋不土的身份,让他们感到无比怪诞,仿佛置身于一个陌生的世界。

    住房,也成为了村民们面临的新问题。他们搬迁到了城乡结合部的冷落处,那里的房子仅仅是一个居住的场所,无法带来额外的收入。门面房没有商业价值,曾经幻想的通过房屋租赁改善生活的希望也破灭了。于是,那些六七十岁的农户,在本该安享晚年的年纪,却不得不为了生活所迫,再次出门打零工。他们的眼中,充满了无奈与悔恨,无奈于生活的压力,悔恨于时代的变迁让他们如此措手不及。

    而在这变迁的过程中,人性的复杂也逐渐显现。有一部分人,通过刁钻难缠的方式,获得了更多的补偿,过上了相对悠闲的生活。这让那些老实本分的村民感到不公与悲哀。他们不禁感叹,一代人如果只看重眼前的利益,不顾及子孙后代的发展,不紧跟时代的步伐,只知索取而不知贡献,那么他们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将会让几代人去承受。这是多么可悲可叹的现实,也是对人性与责任的深刻反思。

    如今的五一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在悄然改变。曾经的淳朴与人情味,在时代的冲击下渐渐消逝。人们似乎成为了独立的个体,不再像过去那样紧密相连。“家和万事兴” 的景象已不再,取而代之的是 “家穷胡闹腾” 的无奈,仿佛与时代对着干,却又无力改变。年轻人,没有经历过老一辈的历史洗礼,他们按照自己的计划,追求着个人的价值,与原村庄的联系也越来越淡薄。整村搬迁后,大多数人对原村已没有太多的挂念,而那些剩下的几户,还留在没有良好居住条件的地方,忍受着出行、用水、用电的不便,仿佛在承受着一种无形的 “洋罪”。

    五一村的变迁,是时代发展的一个缩影,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无奈与希望,人性的善恶与复杂,以及传承与发展的困境。或许,我们无法阻挡时代的脚步,但我们可以在变迁中寻找那份失落的情感与价值,让五一村的记忆不仅仅停留在过去,更能在未来延续下去。希望有一天,五一村能够重新找回它的淳朴与人情味,让每一个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人,都能为它感到骄傲与温暖。而那些承受着生活压力的人们,也能在岁月的流转中,得到解脱与安宁,迎来新的希望与曙光。

责编: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