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振兴服务网讯(通讯员 龙启权 吴代彬 付小玲)赤水河作为长江上游地区重要的支流,历来具有盐运河、红色河、美酒河之美誉。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作为盐运河、红色河的功能已经退出历史的舞台,但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在不断传播和繁衍,形成了赤水河流域文化独特的地域风格。赤水河既是一条河流,又是巴蜀古道的重要组织部分,保护赤水河历史文化和古迹,就是保护巴蜀古道,其意义非常重大。
赤水河历史文化的基本现状
中国是一个山川秀美,河流密布,人口众多的大国。在10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数百条大江大河,而赤水河以它独特的魅力流淌在长江之滨,“美酒河”、“英雄河”、“生态河”、“盐运河”多顶桂冠,蕴藏其较多的文化内涵,留给人们太多的思考。历史上赤水河既是夜郎古道、盐茶古道、古西南丝绸之路、荔枝古道的重要节点,还是古代巴蜀古道中南方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赤水河的历史就是川黔古道史,赤水河的文化就是川黔古道文化。
(1)基本情况。赤水河是位于长江南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乌蒙山北麓云南省镇雄县和威信县,流经云南、贵州、四川3省的遵义市、毕节市、昭通市和泸州市,于四川省合江县城注入长江。
赤水河,古称安乐水,在贵州、四川两省边境上,多数地方为两省的界河,流域涉及3省的13个县(市),干流全长523公里,流域面积20440km。河口多年平均流量309m/s,年径流量97.4亿 m。面积约18932km²(根据长江水利委员会《赤水河流域图》(1/800000)及中国1:400万矢量地图县界数据图上量算结果),川、滇、黔三省各占31%、10%、59%。
赤水河在习惯上分为上、中、下三段,三段式划分主要以三叉河作为上游终点(即赤水河的起点)。所以在很多资料上,赤水河干流长度为400多米,其起算点就是三岔河,而不是源头。对三段式划分,本课题组认为这种划分值得商榷,为了考虑历史习惯上的原因,本课题组按照四大河段来进行划分,合江至赤水复兴镇为下游,复兴镇至二郎镇为中游,二郎镇至三岔河为上游,三岔河至镇雄县赤水源镇和威信扎西镇为河源。主要支流有习水河、二道河、桐梓河、古蔺河、大同河、同民河等。
赤水河因流域内穿越于丹霞地质地区,水经常成赤红色,因此而得名。河流下游流经四川盆地红色丘陵区,地势相对平缓,河面开阔;中游流经四川盆地边缘和云贵高原缓坡地带,落差较大,河面较狭窄,河谷较深,形成了许多高山峡谷的美丽风景;上游处于云、贵、川三省交叉的边界地带,落差较大,风景旖旎,少数民族文化丰富。
(2)历史文化。赤水河源于云南镇雄县境内秦汉时称“鳛水”,因其流域为南夷君长之一的鳛部治邑,故名。后汉时期称“大涉水,其来历本人没有找打依据;两晋前期称“安乐水”,因合江境内的笔架山古称安乐山而取名。唐天宝十年(715)鲜于仲通征南诏,在为南征造势的檄文中第一次出现“赤虺河”的称名。“赤”者,“流卷泥沙,每遭雨涨,水色浑赤,河以之名也”。“虺”指毒蛇,其本意是浑赤的河水中到处有毒蛇出没,因为那时赤水河边人烟稀少。根据历史发展的现状来看,赤虺河的含义应是指赤水河河水汹涌,惊涛如雷,呼啸而下的意思。
赤水河流域内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文化遗产繁多。民风民俗、民间艺术、传统技艺、民族文化、航运文化、盐运文化、长征文化、酒文化、竹文化等文化遗产众多,在全国影响较大;具有人文历史价值的传统民居、古镇、古城墙、古道、古埠头、古墓葬、宗祠、摩崖石刻等物质文化遗产也相当丰富;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地域文化个性鲜明,少数民族民俗、礼仪、服饰、禁忌独具特色。
(3)生态文化。赤水河是长江上游一级支流中少有的自然流淌的生态河流,整个干流尚未进行开发建设,基本上保持原生态的特征。流域内森林覆盖率50%以上,是三峡库区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流域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先后建立了福宝原始森林、习水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国家级桫椤自然保护区、叙永画稿溪等自然保护区和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流域内有诸多特色资源,如美丽的自然风景区丹霞地貌、原始森林等。
赤水河是自然、生态、古朴的河流,整个赤水河流域由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倾斜,流域内山高林密,清泉奔流,瀑布密布,悬崖峭壁,险滩急流,丹霞呈红,竹海成片,原始森林茂密,山坪塘星罗棋布,自然风光绚丽锦秀。
流域内水热条件良好,物种繁多,生物资源丰富。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上游地区过度的垦殖、滥砍乱伐、土法炼硫炼锌等,致使植被有所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水沙量升高,生态环境退化,中下游区由于经济开发活动相对活跃,小煤窑、酒作坊、小纸厂和城镇污水,正不断地污染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赤水河水质。
(4)民族文化。赤水河流域是川、滇、黔北少数民族相对集中居住的地方,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据不完全统计,赤水河流域有少数民族36个,人口约76万人,以苗、彝、回、白、藏、仡佬、侗、布依、水、土等少数民族为主,这一地区还有羿人等未定民族。这些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赤水河中上游两岸的广大地区——乌蒙山地区,尤其以四川叙永、古蔺,贵州毕节、大方,云南镇雄、威信地区(古芒部地区)居多,下游合江地区相对较少。
历史上由于几次大规模的战争,官兵对少数民族实行毁灭性的打击镇压,使人口大幅度降减,少数幸存者皆因避难而客居大山之中,少数居住于赤水河边。这些少数民族除少数属于当地世居外,大多是元、明、清时期由中国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涉而来,其中彝族、藏族主要来源于川西、甘、阿凉地区。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是因为战争、逃难、投亲、通婚等因素来到赤水河地区的。
赤水河流域的主要民族以苗、彝为甚,几乎占少数民族中的67%。从古夜郎国建立至今,彝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在四川赤水河流域居住已分别有两千多年和一千多年的历史。其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富集,文化特色鲜明,是特定的生态环境下的独特产物,就像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赤水河的两岸,形成了一道民族文化的灿烂风景。
(5)商运文化。赤水河流域是中国南方远古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在合江县境内发掘了大量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物,其发现的汉墓群200多处,目前探明的数量和收藏的汉棺居全国第一,其汉代画像石棺为国内少有,现建有汉代画像石棺博物馆;1971年曾在桐梓县九坝紫山岗南麓发现“岩灰洞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在习水县土城磨制石器(石斧);此外还保存有自秦、汉起的古代文物,如岩墓、摩岩碑刻、石窟寺、民居建筑等。这些历史的见证,充分说明赤水河流域历史文化的悠久。
贵州自古以来不产盐,人们食用所需之盐从四川的自贡经釜溪河进入长江,再转入赤水河,朔河而上运往贵州腹地。赤水河便是盐运的主渠道,先市、车辋、茅台、元厚、复兴、土城的古盐渡码头的兴起,成就了川盐入黔的四大口岸之首——仁岸。赤水河盐运的兴起,由此带来了赤水河沿岸的繁荣与发展,同时也成就了赤水河作为川南古道的形成。
赤水河历史文化保护存在的问题
赤水河由于横跨三省、十三个市县区,一百四十七个乡镇,在综合治理和保护利用上缺乏统一的组织管理机构,使得许多问题在不断发生。其主要表现为:
(一)赤水河历史古道繁荣的商运消失,新的商运体系尚未建立。赤水河作为川黔重要水路交通要道,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商贸运输作用,随着历史的推进,传统的商运功能已经逐渐失去,历史的繁华已经成为过去。但赤水河作为重要的川黔通道,在现代商业发展的进程重,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公路的快速发展,陆路交通的较大改善,水路运输优势完全尚失,商贸的功用大大削弱。由于考虑安全责任的影响,各级政府基本放弃了水路运输,使得赤水河低成本、高环保的交通优势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随着现代工业和城镇发展,赤水河流域文物古迹大量消失,特别是古渡口和古渡码头,消失度达到80%以上,现存的一些场镇码头,基本都是经过改造后的再生码头,历史的遗痕消失,历史的文化不可寻。
(二)流域规划管理地域化导致全流域综合协调发展与保护难以实施。赤水河流域作为跨界河流,其上下游在行政区划、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流域的上、中、下游很难形成统一的发展与保护规划。一方面,需要保护的上游地区,矿、电、化工等高污染行业成为城市发展的支柱产业,这给中下游地区优质白酒的生产和酱油酿造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环境风险。尽管流域各级行政区域、各相关职能部门制订了相应的发展与保护规划,例如贵州省出台了《赤水河上游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贵州境内)》等,但这些规划的制定和落实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政,缺乏上下游之间有效的沟通与协作,缺乏对全流域综合协调发展与保护的统筹考虑。另一方面,赤水河流域上下游因所处区域不同,承担了有差异的文化传承保护现象,导致上下游商运经济发展不协调、不平衡。这体现在上游担负了较重的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仅发展了部分煤矿产业,多个项目因赤水河流域保护而取消建设,当地经济发展受到了限制。如贵州省对赤水河茅台镇以上流域采取了严格的环境政策,但对其以下河段的城镇建设采取相对宽松的政策,使得部分古镇、码头、文物古迹因建设而被破坏,没有从全流域的角度统筹规划经济发展与人文保护,导致上下游矛盾冲突时有发生,合江境内因为公路建设和场镇建设,许多码头已经消失,历史古道被分割覆盖,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存在风险。
(三)古道文化的抢救与保护不够,造成大量的古道文化古迹逐渐消失。赤水河流域历史文化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由于数百年的盐运文化底蕴的积累,使得赤水河沿岸集成了大量的文物古迹。但随着道路交通的快速发展,赤水河的商运功能尚失,大量的古渡码头、古商道、古盐仓、古镇古街等文物古迹逐渐被城镇化发展所淹没,大量的赤水河古道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遗失。特别是与历史上的商运相伴而生的纤夫现象、船工号子、制船手工业等也逐渐消失。那些为古代商运服务的古街建筑已经被现代建筑所替代,繁荣的商贸景象已成为历史记忆和乡愁记忆。随着近些年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部分乡镇领导干部不懂文化,不重视文物古迹的保护,总是拿“新”来替换“旧”,觉得这是政绩,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忽略了保护历史文化的责任,使得大量的文物古迹被破坏,历史的记忆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这对赤水河流域文化旅游的发展带来了不可古迹的损失。
(四)行政管理条块分割导致全流域环境保护工作难以统筹协调。赤水河流域管理由滇、黔、川3省及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等多家负责,可分为国家、区域、地方3个层次,长期囿于行政区划界限和多头管理的局限。赤水河流域环境保护工作涉及多个地方人民政府和多个部门。由于行政体制和管理机制的条块分割,缺乏从全流域整体角度进行环境保护衔接和协调的机制和模式,单靠一个地方或环保部门难以实现整个流域环境保护工作的统筹协调。
长期以来,赤水河上下游、左右岸、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在环境保护、水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矛盾时有发生,各方就全流域环境保护工作的协调与合作机制争议很多。2012年7月,川、滇、黔3省环保部门签订了《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交界区域环境联合执法协议》。10月,遵义市环保局与泸州市环保局在西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的协调推动下签订了《赤水河流域环境保护联动协议》,逐步形成了赤水河流域环境联合执法协调合作机制,为赤水河流域环境保护工作的综合协调提供了有效途径。但也应该看到,这两份协议基本停留在环境联合执法层面,而且仅是环保部门签订。至于涉及发改、水利、国土、商贸等更多管理部门以及更高层面的政府之间的环境保护综合协调合作机制,其建立还遥遥无期。
赤水河流域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地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根植博大精深中华文明,顺应信息发展潮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导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怎样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讲话精神,挖掘保护赤水河流域历史文化资源,实施赤水河流域综合治理,实现川滇黔赤水河流域融合发展,这是摆在区域内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
发展、保护与利用,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赤水河流域综合治理和保护利用的问题一直是困扰区域内党委、政府的问题,怎样科学的治理和保护利用,一直在探讨和争议中。
赤水河的民俗文化、生态文化、河流文化、盐马古道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多元文化,都是地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对整个流域市县有着共同的利益。赤水河沿岸三省四市十三个县市区对此都有着共同的认知,而且也高度重视区域内存在的问题。根据调研了解的情况,遵义市、泸州市、毕节市、赤水市、大方县等市县区先后出台了关于保护赤水河环境的文件,遵义市出台了赤水河流域保护利用规划,这些都说明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在为保护盐运河、美酒河、生态河、红色河采取积极的措施。2021年起,川、滇、黔三省开始高度重视,出台了系列政策。
2021年5月28日,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了《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赤水河流域共同保护的决定》,提出了“三省省人民政府共同建立赤水河流域联席会议协调机制,统筹协调赤水河流域保护重大事项,共同协商解决赤水河流域保护重大问题”,并明确具体部门承担联席会议协调机制的日常工作。四川省人民政府2023年9月14日印发《四川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实施细则》,积极推进赤水河综合治理工作。
2021年5月27日,贵州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关于加强赤水河流域共同保护的决定》,提出了“统筹协调、科学规划、创新驱动、系统治理,全面开展立法、行政执法、司法、普法、监督和规划、防治等领域的协同配合,确保赤水河流域水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水生态功能显著提升,全面协同推进赤水河流域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赤水河流域历史文化有着独特性、丰富性和高度集中性等的特点。赤水河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参与性,是对当地人文、民俗、民风的展现。赤水河流域作为我国名白酒和酱油酿造的富集地区,其人文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文化底蕴厚重、生态资源良好,这些都是区域性的共同流域资源,挖掘整合这些资源,打造中国“旅游金三角”已经成了赤水河流域各级政府共同的愿望。
赤水河是全国人民都关注的河流,是川、滇、黔三省共同的河流,只有各方共同的努力和参与,只有科学的规划、合理的利用和有效的保护,赤水河才会永保青春和活力,才会将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转化成人民的财富。
(一)尽快开展赤水河古道人文历史综合性保护与利用规划的编制工作。
云贵川三省应尽快联合组织专业机构,开展赤水河流域综合性保护与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统一赤水河流域各地思想,明确流域文物古迹抢救保护的目标及责任,合理规划流域上下游的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科学界定发展区域和发展总量,进一步明确赤水河在长江上游中的历史地位和功能作用,用规划指导全流域的人文历史保护和城乡发展。
各地市区必须把流域看成一个整体,在文化旅游和商业经济发展规划时必须考虑是否有利于整个流域历史文化的保护和文化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打破流域内各行政区域各自为政的局面,建立省际联席会议制度,以流域为单位,各行政区域之间进行协商,衡量各方利益,统一规划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利用。
目前遵义、泸州、毕节、昭通四个市政协部门有关于赤水河文史研究的联席会议机制,这是非常好的现象,各地对赤水河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酒文化、酱油酿造文化都有过调研,提出过许多建设性意见。建议将各地意见进行梳理汇总,形成统一的调研报告,提供给政府决策参考,并加强信息跟踪,促进政府对该项工作的执行落实。
(二)建立流域赤水河古道综合管理机构
要做好流域综合管理,切实有效地实施流域统一规划,必须要有坚定的保护和执行机构、相关利益群体及特殊利益群体的参与,就需要建立起多方参与的流域综合管理机构,这就要求大到国家,小到当地居民都要很好地参与到其中。
流域综合管理机构及其职责
(三)建立赤水河流域历史文化保护相关机制。
今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地十七次学习会议上指出:“秉持敬畏历史、热爱文化之心,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原则,推动文化一场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管理。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制机制,加快完善法规制度体系。”按照这一要求,流域上下游各地政府应加强沟通、搁置争议、协调合作,建立由四川、贵州、云南3省共同组织,相关部门协同参与的赤水河流域历史文化保护协调委员会,统筹协调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之间发展与文化保护的关系。要尽快建立全流域的管理制度以及政府间、部门间的协调沟通机制,统筹实施兼顾各方权益的保护措施和解决方案,并定期组织开展赤水河流域的历史文化保护联合执法检查,切实保护历史文化流失,保护区域内的古道、古街、古码头、古建筑的不被认为破坏,做大做强区域内的文化旅游资源,让文史资源科学地转化为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资本,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和地区经济建设,让整个赤水河流域的历史文化成为旅游及第三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让区域性的旅游成为中国的旅游、世界的旅游,从而拉动区域性的三产联动发展。
(四)建立赤水河流域古道文化资源共享机制,科学推进流域内三大产业的互助发展。
赤水河流域的古道文化资源管理是一个综合的复杂问题,单靠某一方的力量是很难做到的,综合管理规划的实施必须要有各方的支持才能更好地实施。建议在赤水河流域建立古道文化资源共享组织(或行业协会),共同分享各地区的文化资源,以及产业规划和文旅发展,整合流域资源,实现区域共享,合理规划流域内的古道文化发展项目,避免同质化的商业开发和景区打造,有效推进规划的一致性,产业的互补性,营销的协同性,使其将区域内的产业规模做大做强,在整个长江经济带建设中有体量、有品质、有话语权,实现流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赤水河流域农业、工业和社会服务业都有很好的资源,在发展规划和推进上要统筹考虑,切实做到三大产业协同发展,互为补充。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加强农业产业的发展规划,合理利用赤水河历史文化资源为农业产业注入生态农业的内涵,让普通农业变得有血肉,有灵魂,把生态农业做成观光农业,要让农业资源成为旅游资源,让农业产品成为旅游产品。通过第一和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让农业更加有生命力,让新型农民成为商业农民、产业农民、文旅农民,让农业有长足的发展、让农民增收得到长远的保障。
要加强工业与文化旅游业的产业融合,在工业的规划上就要考虑文化的植入问题,让历史文化成为工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让品更加文化内涵,使工业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通过工业的发展助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同时要让工业产区成为文化街区,也是旅游景区,通过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为工业产品的宣传与推销搭建平台,促进二三产业的互动发展。要让旅游产品的开发注入工业的内涵,让旅游商品的推销做大工业的体量,促进工业的发展;鼓励流域内的企业参与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与保护工作,融合到文化旅游的发展中,让历史文化融入到企业发展中,让企业文化融入到旅游中,实现三大产业互动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五)增强对历史文化保护意识及责任感。
古道人文历史保护不仅仅是政府的事,也不仅仅是政府行为,应该对古道人文历史保护和利用价值进行积极的宣传,让民众更加了解文史保护的重要性,增强文史保护意识及责任感,从根本上解决赤水河流域文化历史流失、文物古迹消失的问题。
首先是提高行政领导对文物保护利用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从关注古道人文历史保护的角度出发,在进行行政区域规划和项目实施时能够更多地考虑如何更好地保护历史古迹;其次是增强企业领导的文史保护意识,认识到企业在经济发展与文史保护中的责任,在企业生产中更加注重企业文化的注入,努力保护地域内的文化古迹和文史资源,为弘扬流域文化,助推产业发展做出贡献;第三鼓励城镇居民参与地方文史的抢救与保护,通过一些政策措施来保障他们能更好地更有效地参与到其中;同时也可以鼓励一些民间组织参与到其中,多方努力以保证更好地实施综合管理;第四建议各市县区在赤水河流域开展流域文物古迹保护补偿机制试点,鼓励、支持和帮助赤水河流域各地积极开展历史文化资源抢救和文史保护工作。通过调整相关方利益分配关系,补偿文物保护者的经济利益损失,加大古道文史保护投入力度,充分调动赤水河流域各级政府、企业和居民保护历史存留的文物古迹的积极性,在促进赤水河流域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更好促进新时代地域经济的做大和可持续发展。
但目前在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保护、“三产”融合发展规划、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川滇黔抱团协作发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希望通过本报告引起区域内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参考资料:
《华阳国志》《遵义府志》《合江县志》《赤水县志》《习水县志》《仁怀县志
龙启权: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创作研究院副院长、四川省地方文史专家。
责编: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