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特色小镇
第一,特色小镇有一定的空间范围。这个空间范围一般在3平方公里左右,不超过5平方公里;与所在的城市空间相对独立,但功能和要素高效互动。
第二,特色小镇有明确的产业属性。围绕一个具有特色、站位高端的产业主题形成产业生态,包括经典传统产业、新兴导入产业、功能提升产业。
第三,特色小镇有完善的功能组合。比如完整开放的产业功能、居住空间与社区、商业设施、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文旅。
第四,特色小镇有独特的文化标识。
特色小镇功能
在当下的历史时点,文旅特色小镇承担多方面的功能。
第一,文旅特色小镇非镇非区,因此承担中心城区产业功能外溢和升级的功能,是一个首先要当地人喜爱的、主客共享、宜居宜游宜业的特色小镇。
第二,文旅特色小镇承担城市文脉、史脉、地脉传承创新的功能,回顾过去十余年房地产推动下的造城运动,城市风貌越来越趋同,千城一面。因此要从文态、形态、生态角度要考虑对所在地域人、文、地、景、产的传承。
第三,承担所在区域旅游产品升级的功能,文旅特色小镇至少要达到4a级以上景区标准,年接待旅游者30万人次以上,形成特色主题,有一定独创性。在开发初始就要分析客源市场的消费需求,建成以后必定要成为所在区域新的结构性供给产品,实现区域旅游供给侧改革,成为旅游新的增长极。
特色小镇建设的10类型
1、历史文化型小镇
打造历史文化型小镇,一是要小镇历史脉络清晰可循;二是小镇文化内涵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三是要小镇的规划建设延续历史文脉,尊重历史与传统。历史文化型小镇有:
莲都古堰画乡小镇、越城黄酒小镇、龙泉青瓷小镇、湖州丝绸小镇、上虞围棋小镇、南浔善琏湖笔小镇、朱家尖禅意小镇、奉化布龙小镇、天台山和合小镇、 古北水镇、平遥古城、茅台酿酒小镇、馆陶粮画小镇、石鼻古民居小镇、湘西边城小镇、三都赛马小镇、永年太极小镇、新兴禅意小镇。
2、城郊休闲型小镇
打造城郊休闲型小镇,一是要小镇与城市距离较近,位于都市旅游圈之内,距城市车程最好在2小时以内;二是小镇要根据城市人群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开发,以休闲度假为主;三是小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差距较小。城郊休闲型小镇有:
安吉天使小镇、丽水长寿小镇、太湖健康蜜月小镇、黄岩智能模具小镇、永嘉玩具智造小镇、下城跨贸小镇、临安颐养小镇、瓯海生命健康小镇、琼海博鳌小镇、旧州美食小镇、花桥物流小镇、小汤山温泉小镇、大路农耕文明小镇、龙溪谷健康小镇、钟落潭健康小镇。
3、新型产业型小镇
打造新兴产业型小镇,一是小镇位于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区域;二是小镇以科技智能等新兴产业为主,科技和和互联网产业尤其突出;三是小镇有一定的新兴产业基础的积累,产业园区集聚效应突出。
余杭梦想小镇、西湖云栖小镇、临安云制造小镇、江干东方电商小镇、上虞e游小镇、德清地理信息小镇、余杭传感小镇、秀洲智慧物流小镇、天子岭静脉小镇、枫泾科创小镇、新塘电商小镇、太和电商小镇、黄埔知识小镇、朱村科教小镇、福山互联网农业小镇、菁蓉创客小镇。
4、特色产业型小镇
打造特色产业型小镇,一是要小镇产业特点以新奇特等产业为主;二是小镇规模不宜过大,应是小而美、小而精、小而特。
大唐袜艺小镇、吴兴美妆小镇、嘉善巧克力甜蜜小镇、桐乡毛衫时尚小镇、玉环生态互联网家居小镇、平阳宠物小镇、安吉椅业小镇、温岭泵业智造小镇、东莞石龙小镇、信阳家居小镇、文港笔都工贸小镇、亭林巧克力小镇、吕巷水果小镇、王庆坨自行车小镇、秀全珠宝小镇。
5、交通区域性小镇
打造交通区位型小镇,一是要小镇交通区位条件良好,属于重要的交通枢纽或者中转地区,交通便利;二是小镇产业建设应该能够联动周边城市资源,成为该区域的网络节点,实现资源合理有效的利用。
建德航空小镇、萧山空港小镇、西湖紫金众创小镇、新昌万丰航空小镇、九龙山航空运动小镇、安吉航空小镇、宁海滨海航空小镇、北京新机场服务小镇、人和航空小镇、千年敦煌月牙小镇、深沪海丝风情小镇、博尚茶马古道小镇、秦栏边界小镇。
6、资源禀赋型小镇
打造资源禀赋型小镇,一是要小镇资源优势突出,处于领先地位;二是小镇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三是对小镇的优势资源深入挖掘,充分体现小镇资源特色。
青田石雕小镇、定海远洋渔业小镇、开化根缘小镇、西湖龙坞茶小镇、桐庐妙笔小镇、磐安江南药镇、庆元香菇小镇、仙居杨梅小镇、桐乡桑蚕小镇、泾阳茯茶小镇、双阳梅花鹿小镇、陇南橄榄小镇、怀柔板栗小镇、通霄飞牛小镇、金山麻竹小镇、宝应莲藕小镇、花都珠宝小镇。
7、生态旅游型小镇
打造生态旅游型小镇,一是要小镇生态环境良好,宜居宜游;二是产业特点以绿色低碳为主,可持续性较强;三是小镇以生态观光、康体休闲为主。
仙居神仙氧吧小镇、武义温泉小镇、宁海森林温泉小镇、乐清雁荡山月光小镇、临安红叶小镇、青田欧洲小镇、景宁畲乡小镇、杭州湾花田小镇、万宁水乡小镇、龙江碧野小镇、廊下田园小镇、莲麻乡情小镇、锦洞桃花小镇、联溪徒步小镇、丽江玫瑰小镇。
8、高端制造型小镇
打造高端制造型小镇,一是要小镇产业以高精尖为主,并始终遵循产城融合理念;二是注重注重高级人才资源的引进,为小镇持续发展增加动力;三是突出小镇的智能化建设。
萧山机器人小镇、宁海智能汽车小镇、长兴新能源小镇、江北动力小镇、秀洲光伏小镇、海盐核电小镇、江山光谷小镇、新昌智能装备小镇、南浔智能电梯小镇、城阳动车小镇、中北汽车小镇、路桥沃尔沃小镇、窦店高端制造小镇、爱飞客航空小镇。
9、金融创新型小镇
打造金融创新型小镇,一是要小镇经济发展迅速的核心区域,具备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人才优势、资源优势、创新优势、政策优势;二是小镇有一定的财富积累,市场广阔,投融资空间巨大;三是科技金融是此类小镇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
上城玉皇山南基金小镇、梅山海洋金融小镇、富阳硅谷小镇、义乌丝路金融小镇、西溪谷互联网金融小镇、拱墅运河财富小镇、乌镇互联网小镇、房山基金小镇、南海千灯湖小镇、万博基金小镇、花东绿色金融小镇、新塘基金小镇。
10、时尚创意型小镇
打造时尚创意型小镇。一是小镇以时尚产业为主导,并与国际接轨,引领国际时尚潮流;二是小镇应该以文化为深度,以时尚为广度,实现产业的融合发展;三是小镇应该打造一个时尚产业的平台,促进国内与国际的互动交流。
余杭艺尚小镇、滨江创意小镇、西湖艺创小镇、江干丁兰智慧小镇、大江东巧客小镇、安吉影视小镇、兰亭书法文化创意小镇、乐清蝴蝶文创小镇、杨宋中影基地小镇、宋庄艺术小镇、张家楼油画小镇、狮岭时尚产业小镇、增江街1978文化创意小镇。
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的九大要点
一、 产业布局
1.统筹安排用地指标和空间布局
从县域层面统筹安排产业用地指标和空间布局,引导布局适度集聚;
有条件发展产业的镇要预留发展空间和用地指标,避免来了企业无地可用。
2.提高工业用地建设强度
不宜将工业园区作为小城镇现代化标志进行打造;
设定工业用地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下限,绿地率不宜超过10%,产业集中地区内部道路红线宽度不宜超过15米;
整理闲置企业用地,适度引导企业集中。
二 乡村田园环境
1. 保护山水田园,修复生态环境
保护山水格局,城镇建设与环境统一;预留视线通廊,做到显山露水。
2.全域协调统筹,建设美丽乡村
提出镇域乡村建筑风格、色彩与形式的管控要求,保护乡村传统格局与历史空间,促进镇域整体风貌的协调统一。
通过对乡村的农房、公共空间进行改造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山水秀美、设施完善、生活便捷的美丽乡村。
三 整体格局↓
1.顺应山水,契合地貌
①水网地区小城镇:
水网地区的城镇,应顺应原有水系形态进行布局、营造多样滨水公共活动空间,避免城镇建设强行对河流水系截弯取直、填河围湖。
②山地、丘陵地区城镇:
山地、丘陵地区的城镇,应顺应地势,建筑随地形条件布置,避免城镇建设削山平地、破坏地形起伏。
③平原地区小城镇:
宜采取相对集中布局方式,避免侵占耕地;
保留镇区内部林地、池塘等自然资源,建设为公共开敞空间。通过防护林带或生态廊道的建设,将外围农田等自然要素引入镇区内部,构筑平原地区小城镇特色的风貌。
2.用地混合、新旧区协调
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的适度混合,推进产镇融合发展。避免采取功能分区的方式割裂小城镇生产、生活空间。
镇区规划建设应延续原有的格局和肌理,协调好新老镇区的布局关系和风貌特征,避免新老区各自为政。
3.路网格局合理
①顺应地形,延续肌理
滨水地区的路网要顺应河流走向,随水岸线布局。
山地、丘陵地区路网要顺应等高线布局,人行步道可采取垂直等高线布局方式。
② 提高路网密度,增加支路和巷路
小城镇居民绿色出行特征明显,日常出行以步行、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摩托车为主,步行出行比例达50%,对支路和巷路需求高,需增加路网密度,小城镇的道路网密度不宜低于12km/km2(不含巷路),道路间距以100-150米为宜。
四 建设强度与街坊形态
1.控制建设高度与强度
编制科学的详细规划,重视规划管理,控制建设高度与强度。
2.推行开放式街坊住区
①住区不宜设置封闭围墙,实现破墙透绿、设施共享,增强小城镇的活力和亲切感。
②街坊内部以巷路相连,注重公共交往空间的打造,增加居民交流交往。
3.建设小尺度街坊住区
小城镇应以小尺度的街坊住区为宜,以100-150米的道路网间距划分街坊住区。
五 商业与公共服务设施↓
1.商业有序布局
①商业布局因类制宜
商业街(包含底商)——以服务小城镇生活或旅游功能为主,应结合生活性道路布局。
集贸市场——应在镇区边缘单独设立,临近对外交通和镇区生活性道路。
区域商贸中心——应结合对外交通性道路布局,与生活区域保持一定距离。
②管控商业店铺,防止无序蔓延
根据小城镇区位、性质、规模、空间形态等,统筹布局商业用地,适度控制规模。
鼓励有条件的重点镇、特色小镇建设综合服务体。
③引导底商业态
保护传统商业业态。除满足居民日常需求外,商业业态还应与娱乐消遣、地域特色体验、旅游等活动相结合,构建独具地域特色的业态形式。
在居住区集中的区域,限制底商经营具有噪声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的商业类别。
2.公共服务设施充实完善、集约高效
①营造20分钟生活圈。要充分尊重居民出行习惯,合理布局教育、医疗、文体等设施。
②完善公共服务功能配置。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实现公共服务全覆盖。
③集中设置行政办公、文化健身等设施,充实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内容。
④鼓励建设一站式服务大厅,多功能混合。
六 道路与交通设施
1.打通断头路,过境公路宜改线
①打通断头路,形成完整的路网,改善居民出行条件;
②控制小城镇用地沿过境道路布局,有条件的镇应将穿镇公路改线至镇区路网的边缘。
2.街道尺度适宜
①优化道路断面设计,道路宽度要适宜,两侧建筑要合理退线。
②生活型道路高宽比以1:2左右为宜,不宜低于1:4;传统街区的街巷高宽比则更大。
3.完善设施建设
①实现路面的硬化平整,完善信号灯、路灯等设施,结合街道空间设计停车位。
②通过道路绿化、街道家具等进行各类交通行为的分隔,设置小广场、休闲长廊、茶座等供居民使用。
七 绿地和开敞空间
1.各类绿地灵活布局,方便可达
①因地制宜安排不同尺度的公园、广场、街头绿地等;
②绿地服务半径宜为150-300米,确保居民步行5分钟能够到达;
③结合宅前、道旁、树下、桥边、街头巷尾等空间布局小片绿地。
2.公园广场尺度适宜,多元利用
①提倡建设节约型绿地,规划建设尺度适宜的公园广场,严格控制大草坪、大广场、水景喷泉等形象工程;
②鼓励建设满足居民休闲、交流、健身、举办活动、科普等多元需求的复合功能型绿地广场空间,通过布置儿童游乐、健身、座椅看台等设施丰富各类绿地广场功能。
3.乡土特色,生态建设
①本土植被——优选乡土植物或经引种驯化后适应当地气候、长势良好的外来植被,营造有地域特色的植物景观。
②就地取材——在景观小品、铺装、设施等设计和建造上尽量就地取材,彰显地域特色。
③生态建设——广场及绿地中宜减少硬质铺装面积,选用透水材料,灵活设置集水绿地、蓄水池、生态草沟等低影响开发设施;鼓励采用生态驳岸设计打造河岸系统,避免完全渠化的工程驳岸设计。
八 镇容镇貌
1.建筑风貌引导
①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对传统风貌建筑应遵循保护原则,进行风貌整治不得改变原有建筑风貌。
通过改水、改电、改厨、改厕等方式,实现对现有传统建筑基础设施的改善提升,提高居住建筑的舒适度,提升公共建筑利用效率。
鼓励"以用促保",采用多种形式利用传统风貌建筑,对传统风貌区加强保护与利用。
②新建建筑体现传承与创新的协调统一
鼓励引入高水平建筑设计。传承与创新建筑形式,延续传统风貌,满足现代使用需求。
精心设计建筑细部,屋顶、门窗、腰线、地脚线、墙角等细节应体现本土建筑特色与风貌。
色彩提取当地的标志性色彩。建筑材料应就地取材,选用本土材料,适当运用现代建造技艺,建设新建筑。
2.街道空间整治
①沿街立面整治
通过对沿街建筑的高度、面宽、色彩、材料、开窗方式、细节装饰等方面的控制,塑造连续、和谐的街道空间。
应对第五立面(屋顶)进行管控,达到形式相近,风格统一。
②街道环境整治
店铺牌匾应与建筑协调。
规范店前空间使用,禁止占用店前空间经营。
九、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
1.传统风貌的保护
①建议在传统建筑集中的区域划定传统风貌区,在建筑色彩、体量、材质等方面进行整体建设指引。
②对体现城镇文化、展现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传统风貌建筑进行登记挂牌,予以重点保护。
③严格划定文保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建设控制地带内的新建建筑应与文保建筑相谐调,其建筑高度不得高于文保建筑。
2.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开发
①做好传统手工艺 、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摸底工作,形成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②通过展览、展示、比赛、交流等形式,营造浓郁的地方传统文化氛围。
③推动民间优秀的非物质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3.文化场所的营造
结合绿地广场建设特色空间,为地方特色文化提供展示与传承的空间场所。依托文物古迹、特色商业、传统民居、古桥庙阁等历史空间开拓绿地广场空间,打造居民文化生活的核心节点。
特色小镇如何运营
特色小镇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他的诞生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需要土地、产业、城镇、服务、法制等多个方面的配合与交织。为了方便分析小镇的运营过程,我们将特色小镇的开发分为土地一级开发或代开发期、产业项目开发期、产业项目培育期、产业链整合期、土地二级开发期五个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对应着不同的资源形态,有着不同的运营要点及目标。
1土地一级开发或代开发期
特色小镇中的土地一级开发并不仅仅是项目地的征地补偿、拆迁安置、七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其主要目的也不仅仅是使 “生地”成为“熟地”,而是要与产业发展、与项目开发结合在一起,因为产业的价值决定了土地的价值。因此,我们建议土地一级开发必须结合产业项目开发,结合土地二级开发,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获取一级市场的利润。
这一时期的运营要点在于顶层设计和政策法制层面:顶层设计层面,做好城市规划和产业规划,确定小镇未来的发展方向;政策法制层面,出具土地、奖惩、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条件以及监管机制,保证小镇的顺利推进。
2产业项目开发期
“特色产业”的发展方向确定后,就是要围绕这一产业,通过项目及载体的开发建设,形成产业的开发、培育及集聚,最终打造产业集群,实现产业价值。产业项目开发是其中的第一步,即紧抓产业链上的核心环节,在尊重市场及产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集中人才、创业团队及资金等优势条件,集中攻破产业开发的各种难题,形成产业项目发展条件的聚集。
这一时期的运营要点在于对接国内外优势的科研及教育资源,一方面通过科研成果的孵化,促进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另一方面通过专家学者的研究,突破产业发展技术上的一些难题,同时还可以完成人才的培育及输送,形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
3产业项目培育期
当产业初步开发完成,形成一定的特色优势及产业价值后,就进入到了产业的培育阶段。这里所说的培育还是围绕特产业的核心部分展开的,主要目的在于培育和扶持有效的产业项目和企业主体,形成规模化的经营效益。
这一时期的运营重点在于相关政策的大力扶持,包括信贷金融支持、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科研补贴、进出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土地价格优惠等等。在这一阶段可以有的放矢,对一些重点品牌或企业进行大力支持,引导他们与产业链条上的其他小型主体,建立互补、合作、共赢的关系,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
4产业链整合期
产业链整合,即围绕主导特色产业,利用整合手段,使特色产业、旅游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通过某种方式彼此衔接,打破各自为战的状态,构建一个有价值有效率的产业集群,实现产业联动与融合,从而增强产业活力、节约交易成本、形成产业抱团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这一时期的运营重点在于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及各相关产业之间的壁垒,有效运用资源、技术、产品、市场、经营方式、组织管理、制度、人才等各种手段,实现产业之间的有效聚集,形成带动作用更强、效益更好的产业集群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