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振兴服务网讯: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了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明确了宏观政策基调,部署安排了全年的重点工作任务,干货满满,亮点颇多。
李克强在报告中提出,2022年将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完善和强化农业支持政策,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
一、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1.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针对小麦晚播强化夏粮田间管理,促进大豆和油料增产。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保障化肥等农资供应和价格稳定,给种粮农民再次发放农资补贴,加大对主产区支持力度,让农民种粮有合理收益、主产区抓粮有内在动力。
2. 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划足划实永久基本农田,切实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新建1亿亩高标准农田,新建改造一批大中型灌区。加大黑土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利用力度。
3. 启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加快推进种业振兴,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提高农机装备水平。提升农业气象灾害防控和动植物疫病防治能力。加强生猪产能调控,抓好畜禽、水产、蔬菜等生产供应。
4.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各地区都有责任,粮食调入地区更要稳定粮食生产。各方面要共同努力,装满“米袋子”、充实“菜篮子”,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二、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1. 完善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2. 支持脱贫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劳务协作、职业技能培训,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
3. 强化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帮扶措施,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深化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和社会力量帮扶,增强脱贫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三、扎实稳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1. 开展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县试点。
2. 深化供销社、集体产权、集体林权、国有林区林场、农垦等改革。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加快发展乡村产业。
3. 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启动乡村建设行动,加强水电路气信邮等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建设。
4. 强化农民工工资拖欠治理,支持农民工就业创业,一定要让广大农民有更多务工增收的渠道。
速看!这些“三农”建议提案,都跟咱有关:
孔发龙:实施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落户行动
“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职业技能不足、适应能力不强以及社会保障不完善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往往面临着‘城市留不住、农村回不去’的窘境。”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孔发龙建议,打破户籍制度壁垒,更大力度落实放开放宽城市落户条件的政策,大力实施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落户专项行动,让有强烈进城意愿的新生代农民工加快转变为城市居民。”
孔发龙表示,应扩大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承载力和覆盖面,让新生代农民工在子女教育、住房租房等方面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他建议,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扩大征缴覆盖面,实现农民工社会保障在全国范围内的转移接续和高效统筹。“将新生代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制度,建立面向新生代农民工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障体系。”
李云才:加大乡村产业技术支持力度 培养实用型人才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前提。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湖南省委会副主委李云才围绕加大乡村产业技术、人才支持力度提出自己的建议。他表示,从广泛调研来看,乡村产业亟需解决技术和人才缺乏问题。
李云才建议,广泛推行产学技、产学研相结合,产加销、产文旅相融合,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项目开发要与基地项目开发、技术研发、品种选育、技术推广挂钩,把科研与应用“两张皮”转变为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人才支持、政策支撑,推进乡村共同致富。在人才方面,李云才认为需要加快乡村实用型人才培养,实行引进人才、使用“飞地人才”、培训人才、培养本土人才相结合,多模式多途径解决技术和人才短缺问题。允许和支持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项目制、承包制、专业制、弹性安排制、双向选择制,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与使用由实际效果说了算,由农民群众的满意度说了算。
谭建兰:加大农业保险保障力度
来自农业产业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谭建兰今年提交的议案也跟农业和农民的利益息息相关。“农业保险现在主要关注的是稻谷、生猪和农房,我们希望能够扩大保险的范围,能够有更好的政策,让更多的保险公司参与进来。”
谭建兰表示,当前农业保险额理赔金额仍然比较低,一亩水稻农民投入的生产成本超过600元,但理赔金额不超过300元。要培育农业保险市场,就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谭建兰建议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让农业保险覆盖范围更广,参与公司更多,让农民和农业可以获得更好的抗风险能力。
张宝艳:农村“恶搞式”婚闹就该尽早取缔
针对如今部分地区存在“婚闹”的不文明现象,全国人大代表张宝艳表示,农村“恶搞式”婚闹就该尽早取缔,破除这类“婚闹”陋习的关键是举全社会之力,共同建立新的婚俗秩序。
如何倡导全社会形成正确的婚姻家庭价值取向?张宝艳建议,相关部门要制定合乎民情又有弹性的标准,不能抛开民意制定“硬”方案,“应该从基层社区、村委会开始推动,遏制不正之风,比如签订禁止婚闹的协议。”她反复强调,“闹洞房”不能任性去“闹”,更不能没有法律底线去“闹”,在推进婚俗改革的具体实践中,各地村干部要提前做好思想工作,逐步让大家从理念上做出改变,才是根本之策。
李小红:加大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 变“土里刨食”到“土里刨金”
2022年是农业社会化服务行业迎来发展机遇期,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成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围绕加大推进农业社会化主题,
李薇:加强特色产业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已成为中国解决“三农”问题,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中央文件用“乡村振兴”、“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振兴农村”、“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等概念来说明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为此,李薇建议,建设农村特色产业,加大政策,金融,基金投资等方面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鼓励支持乡村产业与大型国有企业合作,因地制宜发展高效精品农业和都市农业,培育壮大乡村休闲旅游、农产品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此外,应大力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加强乡村规划引导,推进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乡村宜居水平。
李薇还强调,要筑牢乡村振兴的数字底座,不断完善乡村网络基础设施,加强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有序推进农村各类信息服务站点的整合共建,推广“多站合一、一站多用”模式,让群众享受到“只进一扇门,办成所有事”的服务体验。
2025-04-29
2025-04-27
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