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动态
  • 政策法规
  • 调研访谈
  • 聚焦三农
  • 专家智库
  • 论坛会展
  • 咨询服务
  • 网视联播
  • 产融联盟
  • 关于我们
  •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政策解读 >> 2025年三大财政资金申报要点13—15

    2025年三大财政资金申报要点13—15

    发布时间:2025-04-25 09:36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服务网

    2025年,政府为了推动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以及促进社会公平,将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以及专项债等多种财政工具进行资金调配。这些资金政策在导向、申报以及审核等方面都有着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对于地方政府、企业和相关机构来说,了解这些政策的细节至关重要,以便更好地谋划项目、争取资金支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一、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国企、央企、民企

    (一)资金导向

    2025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安排7350亿元,较上年有所增加。其资金主要聚焦于国家规划内的基础设施及社会公共服务领域,涵盖交通、教育、医疗、农业、生态环保等民生项目,尤其倾向于支持欠发达地区和乡村振兴领域的“补短板”项目。

    例如,老旧小区改造、防洪排涝工程、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公立医院及学校建设等纯公益性、无收益项目,都是中央预算内投资的重点支持方向。这些投资旨在改善民生福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申报要点

    政策契合:项目需与国家政策、“十四五”规划及专项规划保持一致。申报单位在项目规划阶段,必须深入研究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确保项目的立项依据、建设内容、预期效益等各个方面都能紧密契合国家的战略部署和发展方向,从而提高项目申报的成功率。

    项目录入:项目需录入国家重大项目库,通过线上填报(线上+线下双申报)。这就要求申报单位具备完善的项目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准确、及时地将项目的基本情况、进展情况、资金需求等信息录入到国家重大项目库中,以便国家发改委等相关部门进行审核和管理,同时也为项目的后续推进提供数据支持。

    材料准备:可研报告需由甲级资质单位编制并附资质编号。可行性研究报告是项目申报的重要文件,其编制质量直接关系到项目的可行性和申报结果。因此,申报单位应委托具有甲级资质的咨询单位进行编制,并确保报告内容详实、数据准确、分析科学,同时附上编制单位的资质编号,以增强报告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三)审核要点

    国家发改委在审核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时,会综合考虑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社会效益、资金配套能力以及申报材料的完整性等因素。项目的必要性是审核的重点之一,即项目是否符合国家和地方的发展需求,是否能够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否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可行性方面,会评估项目的建设方案是否合理,技术是否可行,实施条件是否具备等。项目的社会效益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包括对就业、民生改善、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贡献。资金配套能力也是审核的关键,项目是否能够落实地方财政或其他社会资本的配套资金,以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申报材料的完整性也是审核的基本要求,任何材料的缺失或不规范都可能导致项目申报失败。

    二、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国企、民企(含ppp项目)

    (一)资金导向

    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规模达到1.3万亿元,其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两重”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两新”领域)。具体而言,在“两重”领域,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粮食能源安全、人口高质量发展等建设;在“两新”领域,如安排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包括汽车报废更新、家电产品以旧换新等,以促进消费增长。此外,超长期特别国债还用于支持设备更新,如安排2000亿元用于支持制造业设备更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这些资金投向体现了国家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以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的政策导向。

    (二)申报要点

    超长期特别国债的申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集中性。申报通常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不列入财政赤字,仅纳入当年国债余额限额管理。申报主体多为国企央企、民营企业中的重大项目投资以及ppp项目。这些项目往往具有较大的投资规模和较高的政策优先级,通常由中央部门或省级政府直接申报。申报过程中,项目单位需要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和资金投向,精心策划项目方案,明确项目的建设内容、投资规模、预期效益等关键信息,并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提交申报材料。

    (三)审核要点

    在审核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时,相关部门会重点考量项目的政策契合度、投资规模、预期效益以及实施可行性。

    首先,项目的政策契合度是关键因素,即项目是否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展开,是否符合国家当前的政策导向和发展规划。

    其次,投资规模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因为超长期特别国债的资金主要用于支持重大项目,所以项目的投资规模需要达到一定的标准,以充分发挥资金的杠杆作用和带动效应。

    此外,项目的预期效益也是审核的重点,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以确保资金的使用能够带来显著的综合效益。

    最后,项目的实施可行性也是不可忽视的方面,包括项目的建设条件、技术方案、组织管理等,以保证项目能够顺利推进并按时完成。

    三、专项债-地方国企申报

    2025年专项债发行规模预计将达到4.4万亿元,其资金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项目等领域。具体包括交通基础设施、能源项目、农林水利、生态环保、社会事业、城乡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等。此外,专项债还新增了支持收购存量商品房、盘活存量闲置土地、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设施等范围。这些资金投向体现了专项债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促进产业升级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申报要点

    项目性质符合:专项债项目需符合公益性、收益性要求。即项目应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能够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或带来社会效益,同时又要有稳定的收益来源,以确保债券本息的偿还。因此,申报单位在项目选择时,要充分考虑项目的性质和收益特性,避免选择完全市场化的项目或收益无法覆盖成本的项目。

    材料完备:申报时需提交完备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材料。可行性研究报告应详细阐述项目的建设背景、必要性、建设规模、技术方案、投资估算、经济效益分析、社会效益评估等内容,并且要符合相关的编制规范和要求。同时,还需提供项目的立项文件、规划许可、土地使用证明等相关材料,以确保申报材料的完整性和合规性。

    申报时间:专项债申报有特定的时间窗口,通常集中在每年的一季度。申报单位需要密切关注财政部门发布的申报通知,提前做好项目谋划和材料准备工作,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申报,避免错过申报时机。

    (三)审核要点

    专项债项目的审核重点在于项目的收益与融资自求平衡、合规性以及前期工作成熟度。

    首先,项目的收益与融资自求平衡是审核的核心,即项目的收益是否能够覆盖债券本息,以确保债券的风险可控。这就要求项目在规划阶段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财务分析,合理确定项目的收益模式和资金平衡方案。

    其次,项目的合规性也是审核的重要内容,包括项目的立项、规划、用地等手续是否齐全,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要求。

    此外,项目的前期工作成熟度也是审核的关键因素,如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否经过充分论证,初步设计是否完成,是否具备开工条件等,以确保项目能够顺利实施,避免出现“钱等项目”的情况。

    四、申报项目的核心条件

    无论申请哪类资金,项目均需满足以下共性要求:

    1、规模门槛:中央预算内投资和超特国债项目总投资需≥1亿元,部分专项要求≥2亿元;设备投入≥2000万元(建议5000万元以上)。

    2、建设进度:未完工且进度≤50%(部分领域≤80%)。

    3、资金落实:项目资本金到位,融资方案可行。

    4、合规性:纳入国家或省级规划,完成用地、环评等审批手续。

    5、专项要求:专项债:项目收益须覆盖本息1.2倍以上,公益性投资占比≥50%。超特国债:新开工项目需2025年底前开工,在建项目需2022年后开工且2025年形成实物工作量。

    五、避坑指南:这些项目容易被拒!

    1、完工项目:投资完成超80%或已竣工。

    2、收益不足:专项债项目收益覆盖倍数<1.2倍。
    3、主体不符:外资企业、非国资企业申请专项债。
    4、材料缺失:未完成用地审批、环评等前置手续。

    [打印本文]标签: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

    友情链接

    中央党校 国家林草局 教育部 工信部 文旅部 国家中医局 特色小镇网 财政部 社科院 科技部 生态环境部 供销总社 玉阶基金会 中央网信办 国家发改委 农业农村部